徐愷 | KK
從實習生、工程師到技術副總、創業者與生態推動者,
我專注在「打造人才生態系」—— 不管是培訓、媒合、場域、系統。
現任台灣數位遊牧者協會理事長、適才科技負責人、言文字負責人、遊遊(股)公司負責人等,
投入台灣數位遊牧、國際新創合作與技術社群的長期打造。
目前關注:
工程師職涯陪跑、產品與技術團隊管理顧問,
以及數位遊牧生態、國際新創與地方創生之間的長期連結。
關於
我喜歡把知識講清楚,也喜歡透過交流讓彼此的想法被打磨得更好。 從大學開始家教累積超過十年以上教學經驗,一路在業界擔任技術顧問, 對於「被技術卡住的人」特別能共感與拆解問題。
大三暑假進入職場實習,之後從工程師一路走到技術副總與創業者。 親身走過徬徨的新人、焦慮的工程師、兩面為難的管理職, 也因此能在技術、產品與組織、人之間,找到更務實的平衡點。
近年我把重心放在三個領域:
數位遊牧 x 教育科技 x 技術與公民社群。
在台灣與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之間跑來跑去,把遊牧工作者、地方創生、開發者社群、
以及公共部門串成一張長期合作的網絡。
如果你對人才相關產業有興趣,我很樂意一起討論、喝杯咖啡。
經歷
結合政府、民間企業、社群與校園資源,打造台灣數位遊牧生態系。
聚焦在人才與技術的「適配」,結合接案、顧問與教育, 協助企業建立具彈性、跨國協作的技術團隊。
帶領產品與技術團隊,從 0 到 1 打磨線上教學與內容產品, 整合前後端與雲端架構,設計長期可運作的教學系統。
從工程師到技術副總,實際經歷產品快速成長、技術債管理、 資安與跨部門溝通,理解新創在「成長與穩定」間的拉扯。
參與多個新創加速器與團隊,從架構、產品路線到團隊組成, 協助創業者用實際可落地的方式,把想法帶到國際市場。
技能
設計可擴展、可維運的雲端架構,從 MVP 到成長期系統的成本與可靠度平衡, 兼顧新創速度與長期技術健康。
熟悉前後端多種網站架構,重視開發體驗與長期維護性, 協助團隊在技術選型、重構與模組化上做決策。
帶領跨職能團隊,從需求釐清、優先度排序到交付與迭代, 幫助公司把「想做的事」與「做得到的事」對齊。
超過八年教學與分享經驗,長期參與開源與技術社群, 擅長設計以實戰為核心的學習路徑與社群活動。
目前倡議
現在的我,把時間主要放在幾件事情上:
讓 個人 能成為更自由的專業工作者、團隊
能更健康地成長、城市與地方
能因為這些人而有新故事發生。
-
Nomad Taiwan & TDNA 生態推動與國發會與地方政府合作,透過 Taiwan Digital Nomad Association(TDNA) 舉辦峰會、工作坊與實驗計畫,讓世界看到「台灣作為下一個數位遊牧目的地」的可能。
-
亞洲城市串聯與國際新創合作串連日本(大阪、福岡等)、韓國、泰國、菲律賓等地的社群與城市, 共同規劃如 Expo 峰會、Nomad Summit、城市參訪與新創媒合,建立長期合作網絡。
-
Studio-Based Learning & 遠端工作教育發展 Studio-Based Learning 模式,結合線上課程、專案制工作室與國際接案, 讓學員不只是學會技能,而是能以數位工作在世界各地生活。
-
Nomad × 地方創生與共創計畫在台南、台東、花蓮等地推動 Nomad 體驗週、共居共創計畫與地方活動, 讓遊牧工作者與在地青年、商家、政府一起嘗試新的合作模型。
生態系與新創
-
Digital Nomad Ecosystem參與設計台灣數位遊牧簽證與配套、生態網站與國際宣傳, 並與各國 nomad 組織合作,規劃跨城市的長期交流計畫。
-
共居・共創空間與城市節點以咖啡廳、共創空間與共居計畫為節點,逐步建立一張「Nomad Taiwan」城市網絡, 讓遠端工作者與在地創業者有機會自然相遇。
-
新創與政府之間的橋樑協助政府單位理解新創與數位遊牧生態,將公共政策語言轉譯成創業者聽得懂、 願意參與的合作機會,也把現場的聲音帶回決策現場。
-
技術社群與公民科技長期參與 Python、Web 與 civic tech 社群,協辦與支持開源活動, 相信技術可以是一種公共基礎建設,也是一種社群的語言。
對我來說,「生態系」不是口號,而是一群願意長期合作的人與空間: 開發者、創業者、城市工作者、公務員、遊牧工作者和學生, 大家帶著不同角色與限制走進來,但共同期待的是—— 如何讓個人的自由,變成城市與地方的養分。
如果你正在規劃類似的生態、加速器、國際交流或地方實驗, 歡迎找我一起拆解與共同設計。
演講與社群
-
研討會與技術分享F2E 與 RGBA:前端開發心法與實戰案例
Modern Web:React 多租戶架構與大型前端架構
PyCon JP / PL / TW:從手相辨識到可擴展機器學習系統、面試系統與開發流程設計。
-
企業內訓與內部分享中華電信、資策會等單位內訓講師,主題涵蓋網頁技術、雲端架構、 DevOps、團隊開發流程與遠端協作實務。
-
社群與生態角色參與與協助多個技術社群與數位遊牧社群,
從活動設計、議程規劃到國際講者串聯, 讓社群不只是一場場活動,而是持續運轉的網絡。 -
黑客松與獎項Microsoft GCR Startup Hackfest 第⼀名、Salesforce 百萬美金 Hackathon 全球第六名等, 多次在 NTU / Alibaba 等黑客松獲獎,習慣用短時間把想法推到可以展示的程度。
我相信好的分享不是「單向輸出」,而是一起把問題與場景講清楚, 然後找到下一步可以嘗試的小實驗。這樣的精神,也放在我參與的每一場社群與生態活動中。
無論是內訓、公開演講、座談對談,或是關起門來的策略工作坊, 如果你希望讓團隊、社群或城市的對話更貼近實務, 很歡迎一起設計一場適合你們現況的交流。
精選專案
以區塊鏈技術追蹤食品供應鏈,確保資訊不可竄改,增加消費者對食安的信任。
結合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,從手掌紋路進行特徵分析,探索人機互動的新可能。
自動化候選人程式測試與環境配置,讓大量技術面試可以在可控又公平的環境中進行。
建立從資料處理、模型訓練到部署的一條龍流程,降低團隊採用機器學習的門檻。
以雲端服務與前端介面整合,優化民眾檢舉與資料處理流程。
以演算法自動生成旋律,實驗「人類偏好」與機器生成內容之間的平衡。
與政府與地方夥伴合作,打造台灣數位遊牧城市網絡, 串連共居空間、工作空間與在地社群,設計長住與實驗計畫。
在台南、台東、花蓮等地策劃共居共創活動,讓遠端工作者與在地青年、店家、政府一起實作地方創生。
舉辦與協辦多場亞洲數位遊牧與新創交流活動,串聯各國城市、公協會與社群, 共同討論未來工作與城市的可能性。
聯絡
如果你正在思考:
如何讓技術團隊更穩定成長?如何設計工程師與創業者的學習與陪跑路徑?
或是想把數位遊牧、新創與地方創生結合,讓城市與人才都有所獲得,歡迎來聊聊。